新闻资讯
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时事聚焦

数字化与老龄化共振中的难题怎么解决?

发布时间: 2021-10-28    作者:遵义云瑞康养中心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数字化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社会变革的一个突出特征,只要人们连接到互联网,似乎就可以用智能手机环游..,然而,数字生活..并不平,老年人的“数字围城”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据统计,未来5年,我国老年人口有望突破3亿,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科技变革带来的社会数字化遭遇社会结构的老龄化,其带来的影响和问题都是我们未来不得不面对的。

   对于数字时代的老年人来说,他们面前有三个数字鸿沟,互联网接入困难,“接触鸿沟”仍然是许多老年人数字化生活的..障碍。据统计,目前约有1.91亿老年人被挡在数字围栏之外,互联网使用难,“使用鸿沟”成为老年人数字化生活的.大障碍,严重限制了老年人的数字红利感。互联网上的信息难以识别,“知识鸿沟”是老年人数字化生活面临的新困境。很多老年人已经跨越了“使用鸿沟”,但由于缺乏数字素养,无法深度融入数字生活,他们对网络信息的认知有限,也使他们容易受到“信息茧”效应的负面影响。


   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困境缘何产生?笔者认为,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的结构性制约。一是,中国互联网社会化进程的压缩,导致老年人数字社会化不足。互联网引入中国至今不到三十年,智能手机与网络平台的大规模社会应用也不过十年左右。网络数字技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快速更新,老年人难以跟上技术迭代和数字社会转型的步伐。

   二是,互联网企业的技术研发设计更偏好中青年群体,对老年人需求特征关照不足。互联网企业在研发时大多以年轻人的市场需要为导向,App界面设置、操作指令和信息识别等对老年人不够友好。例如在医疗领域,几乎所有大型医院都开通了网络平台,但实际操作上要求完成一系列流程手续,且不同医院之间信息缺乏互联共享。这些烦琐的技术流程让大多数老年人望而却步,无形中抬高了老年数字生活的技术门槛。

   三是,社会公共服务机构在改革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效率偏好,导致老年人数字生活的制度性排斥。在数字技术赋能的信念下,很多公共服务通过网络平台的确可以提升办事效率,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单位机构一味地追求数字化的技术效率,而减少线下的服务供给。例如在大型超市收银、医院挂号、景区购票、政务大厅排队等不同场景,线下人工窗口普遍收缩,这对老年人的公共服务可及性与公平性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说,数字化场景应用如果出现了以技术效率替代社会效益时,数字化对老年群体不仅不能赋能,相反会是一种负担。如何弥合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帮助他们更好融入数字生活、分享数字经济发展红利,值得给予足够的关注。

   在..政策层面,要将数字强国的..发展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有机统筹结合,为数字化..赋能老龄化提供顶层设计。以“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规划为指引,从老年群体的主体特征、核心需求和应用场景三个维度出发,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和规划指导。要突出问题导向,树立技术效率与社会效益兼顾的长线思维,分层分类解决老年人在数字生活中的痛点问题。还应始终坚持“数字底线思维”,在数字技术目前还做不到或做不好的公共服务领域,不减少或适当增加传统的线下人性化服务途径。

   在企业研发层面,要激励引导互联网企业和平台面向老龄时代的技术创新和软硬件研发设计,为老年人有效融入数字生活提供科技支撑。企业和平台在研发设计时要重视老年用户的需求感受,突出“数字技术适老化”和“场景服务智能化”的应用创新导向,并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多元化技术支持,以解决老年人普遍面临的数字使用能力不足的难题。与此同时,针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重点需求场景,可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高频事务与服务的系统平台功能集成,不断提升涉老场景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主动解决老年人数字生活的可及性和普惠性。


   在社会参与层面,政府、家庭、社区、公益组织等多主体应协同参与,努力提高老年人运用数字技术的意愿、应用能力和整体素养水平。一方面,要加强网络信息..法律法规建设和老年人平台服务规范监管,加大对网络诈骗等违法活动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老年人信息隐私和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发挥家庭世代的数字反馈功能,借助社区、非营利组织、养老机构、老年大学等不同力量,通过定期举办培训讲座等形式,不断提升老年人的数字信息获取能力和数字素养水平,让更多老年人在数字时代融入并享受美好生活。

贵公网安备 52032102000683号